牙周病的治療方式介紹

牙周病的治療可分三階段
  1. 牙周病第一階段基本治療
  2. 牙周病第二階段手術治療
  3. 牙周維持與照護
牙周病第一階段治療
包括口腔衛生習慣建立、洗牙、全口牙周囊袋檢查及記錄,牙根表面整平治療,這樣通常能使得發炎的牙齦重新貼在牙齒表面上或萎縮,使牙周囊袋深度降低,進而使食物不會堆積在囊袋中。對於輕微牙周病,齒槽骨破壞不多的患者,經由牙根表面去毒治療及每天正確的牙齒清潔,通常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經過第一階段治療後,將做第二次牙周囊袋檢查,這次的檢查就是驗收第一次階段治療的成果。若仍有較深的囊袋存在(>5mm),則進入第二階段手術治療。
第一階段治療影片
牙周病第二階段手術治療
牙周手術包括牙周翻瓣手術、整骨手術、牙周再生手術、牙齦移植手術等。其目的是將已經被牙周病侵蝕的齒槽骨做整平與去毒的動作,並建立一個讓患者較好清潔的口腔環境(因牙周囊袋太深,食物易堆積在囊袋中且無法清潔),鬆動的牙齒可用固定線來固定,以降低患者的不適。治療完成後依舊鬆動的牙齒,則永久性的固定可能是必要的。這些步驟因特殊情況,須與醫師ㄧ起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牙周手術動畫
牙周維持與照護
牙周病是一個需要終身抗戰的疾病,因此當治療取到一定成效之後,還是需要定期回診來維持戰果。牙周維持最主要的目的是牙齦上及牙齦下牙菌斑的控制,牙齦上牙菌斑控制是靠患者本身日常潔牙習慣,而牙齦下牙菌斑或牙結石則要靠牙醫師等醫療人員的幫助。
  1. X光拍攝:依患者的牙周及齲齒狀況來決定是否要拍X光片,假如臨床上沒有新的齲齒及牙周惡化的跡象,應該在每一年到三年之間照一次咬翼片觀察。
  2. 牙齒的檢查:應檢視是否有新的齲齒、不良補綴物、過多的磨耗面、牙齒斷裂、及搖動程度增加。
  3. 牙周的評估與囊袋測量:觀察牙齦顏色及形態是否正常,然後做囊袋探測檢查。
  4. 牙菌斑的評估:雖然在回診時所觀察到的牙菌斑指數不完全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水準,但此評估仍可充分地表現出患者口腔衛生之技巧與動機強弱。
  5. 口腔衛生教育的再加強:患者在剛治療完時通常會表現出較好的牙菌斑控制,但隨著時日增加,大都會有退步的現象出現,因此要口腔衛生隨時保持好的水準,就必需重複並加強口腔衛生教育。
  6. 咬合調整:觀察是否咬合干擾或過量的咬合壓力。
  7. 牙結石的清除與牙根面整平:如果在回診時牙周狀況穩定,那麼只需清除可見的牙菌斑及牙結石,倘若在囊袋深度變深易流血或的流膿情況下,則需要牙根面整平術的治療。
  8. 拋光:拋光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去除漬及牙菌班。
  9. 回診追蹤需間隔多久?間隔多久須依照病患的嚴重程度及口腔衛生習慣來做決定,對中度牙周炎以上之患者都會先採較頻繁的維護治療,經過一年,若一切指標都很穩定,就可依口腔衛生的狀況延長維護治療的時間間隔。
牙周病的治療方式介紹
Tagged on: